瑞士鐘錶教父Nicolas Hayek

Text: Karen Hung Photo: Swatch Group / Sotheby’s

在2022年底,Swatch與Omega聯手推出了MoonSwatch系列,這一合作在瞬間引起業界轟動。全球各大Swatch專賣店前更是排起了長龍,不僅吸引了鐘錶愛好者的目光,亦有不少市民駐足觀看,成為一時佳話。

雖然Swatch通過與潮流品牌和藝術家的合作,已經在年輕消費者中建立了一定的影響力,但其背後的創辦人Nicolas Hayek(又被譽為瑞士鐘錶界的「救世主」)的故事和貢獻,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。

Hayek先生於1928年在法屬黎巴嫩出生,是家中排行第二的孩子,父親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被徵召入伍,缺席了他們的童年。Hayek先生年輕時在法國里昂大學修讀與物理和化學有關的科目。離開校園後,在50年代初期,他在家鄉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,邂逅了自己的人生伴侶,並在一年後步入禮堂,最後一同移居瑞士,為他未來的鐘錶事業寫下決定性的開篇章。

Nicolas Hayek先生在一輛Smart car前留影,佩戴着集團旗下品牌的腕錶。Smart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與Mercedes-Benz合作開發的城市迷你車,他稱之為Swatchmobile,名字是「Swatch Mercedes ART」的字母縮寫。

他的事業生涯起點可謂與鐘錶業毫無關係,他先於1963年在蘇黎世成立自己的管理諮詢公司Hayek Engineering,為歐洲公司提供業務轉型建議,令它們起死回生,有如一位能夠妙手回春的企業醫生。直至1979年為止,該公司在全球30個國家擁有300餘位客戶,規模不容小覷。

直到70年代末,瑞士鐘錶出口量從8,200萬枚銳減到3,100萬枚,近一半鐘錶企業倒閉,而鐘錶從業人員亦從約19萬人跌到3萬餘人,每況愈下。到了80年代初,這位企業醫生受幾家瑞士投資銀行委託,為兩家因為這場危機而債務纏身的老牌鐘錶企業ASUAG(通用瑞士鐘錶業股份有限公司Allgemeine Schweizerische Uhrenindustrie AG)和SSIH(瑞士鐘錶業聯合會Société Suisse pour l’Industrie Horlogére SA)進行清盤監督。

在這個牆倒眾人推的時候,Hayek先生看到了能夠為瑞士鐘錶業扳回一局的機會。在1983年,他將這兩家公司收購合併成為SMH(瑞士微電機與鐘錶製造工業公司Swiss Corporation for Microelectronics and Watchmaking Industries Ltd),並購買了51%的股份。而且他發現了它們在產品、政策、分銷和管理方面的問題,因此從根本上對其業務進行了合理化調整,改變運作模式。

公司在成立早期便大刀闊斧地執行變革計畫,對市場進行雙管齊下的進攻。他利用自己擁有的資源,宣佈旗下所有子公司的腕錶品牌價格翻倍,並在手錶錶盤底部強調「Swiss」或「Swiss Made」字樣,強調瑞士在鐘錶業的地位。

在1998年2月19日當天,SMH宣佈了1997年的財務業績和其他事宜。出奇地,僅僅成立五年,銷售額便突破了30億瑞士法郎,淨利潤增長24.5%,穩佔市場領導性地位,Hayek先生的商業管理手段和眼光可見一斑。同時,由旗下子公司高層組成的集團董事會決定向股東大會提議將SMH更名為The Swatch Group of Switzerland SA,及後在6月24日幾經波折後成功通過議案。

在Hayek先生的鐘錶事業生涯中,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和寶璣有關。在1999年9月14日宣布收購寶璣後,他在採訪中感嘆,寶璣就是集團的瑰寶,是技術和藝術的最佳結合。同時,他坦率地表示,他很早就意識到這個品牌消費者中有62%至65%是女性,她們為自己和她們的男人買東西,對男人有很大的影響力,因此有必要將她們帶入寶璣的世界。隨後,他自行開發了女士腕錶系列Reine de Naples。在最初推出時,因其蛋形錶殼受盡冷眼。最後當它在巴塞爾展出時,反應熱烈,更是得到皇室成員的青睞。當時來自約旦的努爾王后一眼便愛上了這款腕錶,並毫不猶豫地把它買下來,令其一炮而紅。直到2003年Hayek先生辭去斯沃琪集團總裁一職,將權力移交給兒子Nick Hayek Jr.後,他卻始終從未放棄寶璣總裁的職位,可見他對品牌鍾愛有加。

寶璣製錶廠。

事實上,這個收購計畫在當時引起了流言蜚語,指Hayek先生真正想要的不是寶璣,而是Vallée de Joux機芯生產商Nouvelle Lemania。該機芯製造商為Omega moon watch腕錶提供機芯,他的目的是要鎖定歐米茄的關鍵物資來源。Hayek先生開始投入大量資源來振興這個品牌,並聚焦於創辦人兼天才製錶師Abraham-Louis Breguet,以他是陀飛輪發明者為宣傳,引發大眾對陀飛輪的狂熱。及後,他將Nouvelle Lemania變成了寶璣製造廠,並為錶廠進行了一系列擴建和升級。 

最後來到Hayek先生的職業生涯代表作——Swatch。這個品牌名字曾經引來無數猜測,但在Hayek先生本人親自解釋下,這其實是Second Watch的縮寫,而背後的品牌概念亦顛覆了大眾對鐘錶的傳統認知。近四個世紀以來,懷錶和腕錶一直是珍貴的財產,是精密機械工程和瑰麗珠寶的混合體,彰顯了其所有者的地位。然而,石英危機來臨後,傳統機械腕錶已經失去了大部分意義,只能作為紀念成年、結婚和退休的一份嚴肅又莊重的禮物。

Hayek先生執意打破僵局,以創新思維重新考量鐘錶業當時的路向,最後選擇了時尚和潮流的藝術路線。第一批共12款Swatch腕錶於1983年3月1日在瑞士蘇黎世推出,初始價格為39.9至49.9瑞士法郎之間,在同年秋天被統一為50瑞士法郎。 當年的銷售目標定為100萬件,翌年為250萬件。憑藉積極的營銷活動和瑞士製腕錶相對較低的價格,Swatch在瑞士當地市場立即流行起來。除了價格吸引市場眼光,製作工序也和傳統鐘錶業大相逕庭。錶殼和機芯方面大多使用了塑膠和石英,將成本大大降低。

Swatch於1985年初次與藝術家聯名推出腕錶,首位合作的是法國藝術家Kiki Picasso,腕錶限量發售140枚,推出不久便售罄。(Photo: Sotheby’s)

同時,Swatch也開創了鐘錶與藝術家合作的先河,把錶盤視為世界上最小的畫布。第一位與Swatch聯名發表作品的是法國畫家Kiki Picasso,於1985年推出限量140枚的款式,反應熱烈。到了1991年,奧地利藝術家Alfred Hofkunst與Swatch合作,推出三款以蔬菜和肉類橫切面為錶盤的腕錶,更一反常態在菜市場中售賣,吸引了國際媒體的目光,及後和品牌合作推出聯名錶款的藝術家亦源源不絕。

有趣的是,以前的腕錶大都戴在左手手腕的,但在2005年12月,Swatch發起了一場新的腕錶運動,就是提供適合戴在右手手腕的腕錶。當時Swatch在鐘錶世界喊出了劃時代的口號:「Swatch, wear it right, times have changed. It feels better and it looks better!(時代變了,斯沃琪手錶應該戴右手。用起來更方便,看起來更酷!)」,鼓勵擁有Swatch的人應該把腕錶戴在右手,以區別於戴其他品牌腕錶的人,令品牌顧客別樹一幟。

Swatch腕錶的設計與剖析圖。(Photo: Sotheby’s)

而最為革命性的一個系列就是於2013年在Baselworld展覽上推出的Sistem 51,當時集團稱其配備的機芯為「世界上第一款完全自動化組裝的機械機芯」。該機芯的部件數量由常見的91塊銳減到51塊,備有自動上鍊功能和90小時動力儲存,並且是100%瑞士製造。整個生產過程在高標準無塵室內的20米自動化裝配線完成,完全沒有人工參與組裝過程,節省了約80%的生產成本。機芯透過結構黏合劑(structural adhesive)永久密封在錶殼內,將錶盤和底蓋上的丙烯酸水晶(acrylic crystal)固定住,使其免受潮濕、灰塵或異物等環境條件的影響。但是在控制成本的大前提下,有得就由失,美其名曰免維護,其實是即便出現任何異常或者破損均無法維修。該機芯由ARCAP製成,這是一種銅、鎳和鋅的防磁合金,旨在使機芯無需調整。而擒縱裝置沒有手動調節器,初始速率亦統一為錶廠透過雷射技術設定的每天±5秒。

瑞士前聯邦委員兼經濟部長Kurt Furgler(左)接受品牌贈送的第10,000,000 枚Swatch腕錶,後排右為Hayek先生。

可惜,Hayek先生於2010年6月28日,在公司總部辦公室與世長辭,享年82歲。他的突然離開令鐘錶界悲痛不已,但他卻已經把自己的理想以不同子品牌,特別是Swatch,留在世上,彷彿從未離開過一般。

Leave a Comment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

Start typing and press Enter to search